圖為邵傳付在回憶學舞洋蛇燈的日子?!∠默摗z
中新網(wǎng)合肥1月17日電 (夏瑩 黃燕飛)“出燈咯”,一聲吆喝,便召喚出了一條“長蛇”。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的包公鎮(zhèn),洋蛇燈自明代中期流傳至今,74歲的邵傳付是該縣唯一一位國家級非遺大邵“洋蛇燈”傳承人,如今卻身患尿毒癥。
據(jù)邵傳付介紹,大邵洋蛇燈起源于元末明初的一個傳說。“相傳600多年前,一條巨蟒在兵亂中救了邵姓婆媳,邵姓后代為紀念巨蟒,扎制洋蛇燈舞弄,每18年舞一次,每次蛇燈增加1節(jié)。截至目前,蛇燈已經(jīng)長達100多米。”
打開“潛龍宮”的大門,去年舞燈用的蛇頭已經(jīng)落上了些許灰塵,而對學習洋蛇燈的日子,邵傳付卻記憶猶新:“1963年村里要舞燈,當時老師傅教大家扎燈,我邊聽邊記數(shù)據(jù)、畫模型,后來還舞了蛇尾,老師傅曾說‘不好好學這門手藝將失傳’。”他告訴記者,洋蛇燈工藝復雜,綁、扎、鑿、勾、翹、壓等,全憑老藝人的經(jīng)驗,師徒傳承。
圖為舞洋蛇燈?!∠默?攝
一條洋蛇燈,由毛竹、麻繩、鐵絲及布組成,重達千斤。舉辦一次舞洋蛇燈,需要120名村民共同助力,而舞動長蛇,就需要100余位壯漢。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邵傳付說:“舞蛇頭需要用巧勁,但是團體要學會互相配合,若有人跟不上隊伍,哪能舞出‘長蛇出海’、‘盤寶塔’這些花式?”
根據(jù)習俗,1981年舞燈再次上演,而老師傅因年紀大無力舞燈,邵傳付便接班。“因為我把扎燈方法記在了本子上,做的燈好,力氣大且舞得好,所以這次舞燈我從舞蛇尾變成了舞蛇頭,師傅則坐陣看舞燈。”
18年舞一次燈,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加入呢?考慮到這一問題,邵傳付帶著大家走進了更多的活動,廬州燈會、中國相聲節(ji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舞洋蛇燈這項傳統(tǒng)文化。“如果18年舞一次,年輕人學得少,可能導致后繼無人,而且洋蛇燈的長度也不能再增加,沒有那么多人舞了。”邵傳付笑著說,二兒子邵二勇力氣大且好學,16歲便加入了村里的舞燈隊,因父親年紀漸增,邵二勇舞起了蛇頭,邵傳付則在后面幫襯。
原以為能再上陣指導的邵傳付,卻在2016年查出患尿毒癥,每周要透析三次,醫(yī)生告誡他不可勞累更不能做體力活。為了讓洋蛇燈得以傳承,他在2018年初,又將洋蛇燈的制作技藝重新展示了一次。為了讓舞燈的動作標準到位,每次訓練他都要在現(xiàn)場仔細觀察并指出錯誤,終于洋蛇燈在正月初六又一次被舞起,這次他成為了觀眾。在這期間,邵傳付曾由于長時間說話與勞累,身體感到不適,被送往醫(yī)院搶救,直至第二日意識才恢復正常。
對于舞洋蛇燈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邵傳付表示,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等他的孫子再大些,也會讓他加入,不能讓這項傳統(tǒng)文化丟了。他說:“在方法上,我通過創(chuàng)新,讓大蛇每一個動作都通過‘游’來完成,我也希望后輩能有所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趙睿
- 非遺過大年 百姓品年俗2019-01-18
- “伏兆娥剪紙”數(shù)據(jù)化 為寧夏非遺尋突破2019-01-17
- 雞油黃琉璃:“吹”出來的非遺2019-01-17
- 北京將建立統(tǒng)一非遺數(shù)據(jù)庫 為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2019-01-17
- 南北非遺傳承人齊聚北京 演繹非遺精巧2019-01-17
- 2018中國非遺十大事件2019-01-16
- 非遺傳承人冉藝飛:傳承古技藝助力脫貧攻堅2019-01-16
- 北京多區(qū)建“非遺傳習所”展示傳承2019-01-16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2019-01-16
- “非遺”大師展絕技 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2019-01-15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非遺過大年 百姓品年俗2019-01-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