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在廣州的大街小巷,新年里最熟悉、最熱鬧的場景,莫過于“鑼鼓一響,黃金萬兩”的醒獅。
昨日,農歷大年初九,伴隨著喜慶的鑼鼓聲,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的“依時而作——2019‘非遺課來了’活動”的首場課程,在黃埔區小坑村原汁原味的廣式醒獅迎新年活動中開啟!市非遺中心全新打造的2019“非遺課來了”系列公益課程正式啟動,貫穿全年“廣味”十足的非遺之旅已經上線,36道風格各異的非遺“大餐”等你來品嘗!
最地道的廣式醒獅賀歲,可不止舞獅這么簡單,拜祠堂、慶新春表演、群獅鬧元宵、獅隊走訪兄弟村……一個都不能少。昨日下午,不少廣州市民家庭和小坑村村民觀摩了完整的春節期間醒獅走訪兄弟村的民俗流程。
從小坑村弘毅醒獅隊、元貝村醒獅隊、荔紅社區醒獅隊3支隊伍會獅開始,醒獅隊伍先后進行了拜村口社公、拜祠堂和采青表演活動。
活動結束后,廣東醒獅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龔桂冬向公眾講述了醒獅中的春節習俗和禮儀流程,并指導市民在祠堂前體驗學習有地道廣府風格的地獅。
家住廣州天河區的鄧朗培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和媽媽劉女士一起報名參加了此次醒獅活動。劉女士表示自己小時候在春節期間經常能看到村子里的醒獅表演,但是如今孩子們對非遺的相關習俗接觸較少,過來參觀活動能增長他們的見識。
“以前看過的醒獅表演只有一兩只‘獅子’,今天看到的巡村表演場面更熱鬧,也有很多不同顏色的‘獅子’,整個流程看下來很壯觀,自己對廣州過年習俗更加了解了。”鄧朗培說。
為何春節期間要醒獅,據介紹,作為春節期間備受歡迎的吉祥瑞物,醒獅無論是道具、造型還是動作套路、民俗禮儀,都充滿好意頭。比如,傳統的“青”一般由生菜、芹菜、桔子、利是組成,有“生財、勤勞、吉祥”等美好寓意;《步步高》《群獅起舞慶昇平》和《花開富貴》等故事表演,在喜慶場合為人們助興;逢年過節兩獅相會時,要行謙遜有禮的會獅禮,營造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在黃埔區,醒獅承載了南獅的傳統表演方式,以地獅為主,以南拳步法為基本功,配合鑼、鼓、镲,演繹一套套出洞覓食的完整故事。黃埔區醒獅多以村落祠堂為傳承場所,還在傳統題材基礎上衍生出一些創新節目,如“桃園三結義”“瑞佛戲獅顯神通” “瑞獅勇闖美酒居”“空竹&醒獅合力秀”“嘻哈醒獅”等,促進了醒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傳承、傳播。
速來圍觀“非遺課”全年課表
除了春節期間的醒獅課,2019年,廣州開啟全新升級版“非遺課來了”,循著嶺南二十四節氣和節慶,以“依時而作”為主題,走進廣州人傳統而歷久彌新的生活中,追尋廣式生活智慧,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課,帶領市民朋友們尋找廣式生活智慧,讓非遺更為鮮活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元宵節體驗擲彩門贏取“好彩頭”、驚蟄春耕開啟之際體驗舞春牛、清明踏青學盆景……一年四時,依時而作,二十四節氣,三十六項非遺活動,精彩不斷。而每一個節氣設置的非遺課也都是廣州人一代又一代留下的寶貴生活智慧,如立春之時,老廣們舞著熱鬧的醒獅求吉祈福;夏至之時,老廣們排隊進行三伏天灸;待到秋高氣爽的重陽之時,老廣們攜老扶幼,舉家登高望遠,助益身心……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這些廣式生活智慧有的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習慣,有的則已逐漸湮沒。通過非遺課,也讓這些傳統習俗能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市民可關注“廣州非遺”微信公眾號,報名感興趣的課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姝泓、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責任編輯:趙睿
- 壽光傳統工藝文化展在洛城舉辦 一場“非遺盛宴”等你來2019-02-13
- 為了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仙居專門打造了一條街2019-02-13
- 文化廟會成非遺傳播“放大器”2019-02-13
- 數字手段助力非遺教育進校園2019-02-12
- 5000年壽岳人文大傳承 南岳首場非遺音樂會《望嶽》舉行2019-02-12
- 非遺花燈鬧元宵 走九曲橋吉祥如意2019-02-12
- 馬鞍山民俗聯歡鬧新春 萬余市民爭睹“非遺”展演2019-02-11
- 中華非遺 蜚聲海外2019-02-11
- 廣州非遺技藝美國“圈粉”2019-02-11
- 古村落的年味密碼:非遺增年味 客都俏弄春2019-02-11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壽光傳統工藝文化展在洛城舉辦 一場“非遺盛2019-02-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