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省委會副主委、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謝良地對“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有更真切感悟。
這幾年,基層醫療機構的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有房子沒人,有設備不會用,有人又沒資質,有資質的卻千方百計想離開”,列舉起基層醫療的現狀,謝良地頗有感觸。
他認為,構建“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城”分級診療格局、實現雙向轉診的關鍵,在于縣一級醫療機構力量的增強。這其中,人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依靠現有的有限醫療隊伍,為大眾提供適當的醫療健康服務?
基于破解這一難題,作為省高血壓研究所所長,過去一年,謝良地組織、參與了多次赴基層義診活動,重點是培訓、指導基層醫生。
他發現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鄉村醫生待遇也比較有保障,可以全力投入工作;但在部分山區,鄉村醫生收入低,有的甚至需要種田來補貼家用。而社區醫生由于發展空間和社會重視程度不夠,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尊重和職業滿足感。
今年的全國兩會,謝良地計劃提交一個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醫良好氛圍的提案。目前,全國1100多萬名醫務工作者,承擔著近14億人口的健康保健和醫療診治工作,已經是滿負荷運轉了,唯有尊重支持理解醫務工作者,才可能建立良好醫患關系,也才有資格談珍愛生命。
在基層時,謝良地還帶領他的團隊采集了大量數據,以期運用到高血壓治療中,也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下一步,只要時間允許,我會到更基層的地方,擴大樣本量,拿出更有分量的數據。”
他們通過調查發現,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識,已經得病的病人,要比健康人群了解得多。“這說明大多數人并不是因為掌握了預防知識而避免了疾病,而是得病后才去了解,顯然已經遲了。”
謝良地介紹,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與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慢性病,可防難治”。他提出,慢性病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老年人專屬疾病,但近年來已呈低齡化趨勢。“做好慢性病管理守門人,不僅是醫生的職責,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慢性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
因此,去年他的提案是建議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基石16字格言,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戒煙限酒”寫入小學課本,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圍。
從一個工作較為單純的醫療專家,到擔任全國政協委員,謝良地說,這對自己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也提供了更大的平臺。“近年來,福建已經為全國醫改探索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作為住閩政協委員,更應該貢獻自己的智慧,為‘健康中國’添磚加瓦。”
記者手記>>>
初心不改 使命不渝
春節長假剛過,謝良地已開始了他的忙碌。診病、教學、科研、管理,千頭萬緒。
謝良地辦公室里的書柜中,除了滿滿書籍,與全國政協委員牌子并列擺放的,是一系列他去年獲得的高血壓治療領域的專業聘書、證書。他履行政協委員職責時,仍選擇自己最熟悉的醫療衛生領域建言獻策,并注重將調查研究與社會服務相結合。
謝良地說,選擇醫學,“既把這當成職業,更當成事業”。這份初心和執著,助他在專業領域脫穎而出,也是他如今當好政協委員的動力之源。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新任政協大會發言人亮相 談了這些…劇透20192019-03-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