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9月20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凌 通訊員 黃藍紫 王建山)新中國成立70年來,福州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靠天吃飯,到現在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實現工廠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數量可控,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76.78億元,是1949年的1109.85倍。
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臺《關于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等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開創了農業生產豐產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的新局面。
農業篇
科技助力生產 農業種養數字化
在晉安區鼓四村的福州市農業氣象試驗站的智慧農業基地內,櫻桃番茄、空心菜等農作物無需人員看管,大棚內的各種傳感器實時監控農作物的生長狀態,自動化水肥系統為農作物提供最優的生長環境。在福清市星源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養豬場內,生豬在智能化豬圈內,飼養,喂食、清洗均由電腦控制,排放物集中導入基地的肥料加工廠制作有機肥……
近年來,福州數字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欣欣向榮,2018年全市設施蔬菜占地面積達20.5萬畝,較2012年增加19.4萬畝。全市建設蔬菜標準化示范區91個,千畝以上鋼架大棚蔬菜基地19個,位列全省第一。設施蔬菜發展帶動設施食用菌、設施漁業、設施畜牧業發展,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
2015年,福州市率先在全省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示范點建設,推動“智能大棚”發展。目前全市已有2個全國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建成8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數量位居全省第一)、13個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51個市級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星源農牧國家畜禽養殖數字農業、福清市火麒麟食用菌省級農業智慧園等一批智慧項目建設正穩步實施中。福清市光陽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省設備最先進智慧物聯網型蛋禽養殖基地。
農民篇
支農惠農強農 農戶收入節節高
“過去村民沒什么收入,很多人去當搬運工補貼家用;現在家家戶戶在家種植橄欖樹,多數村民有私家車并在城里買了房。”在有著“中國橄欖第一村”美譽的閩清縣梅溪鎮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老果農張孔炎說,全村目前有橄欖樹3萬多株,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2萬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始終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出臺了《關于全力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有力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農民持續穩定增收。70年來,福州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消費水平逐年提高,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生活較為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47元。2011年,福州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萬元大關,農民收入的增幅連續多年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連續實現了兩個“高于”——高于GDP增長、高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2018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9元,較新中國成立時增長了413倍。農民增收在穩存量、擴增量上內涵更厚實、外延更拓展、動能更強勁、亮點更多元。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開發式扶貧規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不斷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脫貧攻堅工作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在2017年~ 2019年省對設區市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市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成為全省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農村篇
環境更加宜居設施不斷改善
走在閩侯縣白沙鎮井下村,除了整潔的村容村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許多民房外墻都涂了有特色的漫畫和標語,使得民房在青山綠水襯托下顯得格外敞亮,幾乎每個周末都有數輛大巴載著游客前來觀光。
但在多年前,井下村還是一個衛生狀況差、生產蕭條的落后村。改善人居環境,引入產業資本,發展特色旅游,讓井下村換新顏。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以來,福州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持續改善農村民生,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2006年中央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后,福州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在全市先后實施了新農村“雙百工程”、重點特色村、綜合示范村、綜合示范精品村、精品示范村、“百村競賽”“幸福家園工程”建設,形成梯級推進的示范格局。2006年以來,全市共906個村參與新農村“幸福家園工程”建設,打造了45個市級示范村。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為民辦實事、補齊民生短板作為“三農”發展的重點任務,大力推進以交通、飲水、電力、通訊、網絡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路,2013年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2015年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水,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4.7%、93.5%。
電、通訊,行政村電網改造、農戶“一戶一表”實現基本覆蓋,實現4G+網絡信號覆蓋所有行政村。
改革篇
激活集體資產 壯大經營主體
2017年4月,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舉行我省首批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股權證頒發儀式,該村50歲的村民黃連合領到全省第一本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這標志著曇石村民從此當上了股東,可以參與村里管理決策和收入分配,享受收益分紅。
2015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閩侯縣國家級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完成279個村清產核資、成員界定等改革任務,并順利通過驗收,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提供“福州經驗”
福州農村承包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已基本完成,確認家庭承包耕地面積143.04萬畝,涉及農戶63.43萬戶,頒發新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證》59.52萬本,占比93.84%,提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并實現了四個全省第一:第一個實現土地確權登記成果數據與農業農村部全面匯交、第一個以縣為單位全面啟動新證頒證工作、第一個完成市級總體驗收目標任務、第一個為全省提供縣級檔案整理歸檔典型樣板。
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壯大。從最初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由臨時互助組發展為常年互助組,再到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形式,直至今日形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馬尾瑯岐葡萄園。記者 鄭帥 攝
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傳承人大賽。記者 鄭帥 攝
2017年4月,閩侯曇石村民黃連合領到全省第一本《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通訊員 莊高翔 攝
蔬菜無土栽培試驗基地。記者 鄭帥 攝
羅源西蘭鄉菌菇種植。記者 鄭帥 攝
晉安日溪鄉旅游經濟蓬勃發展。記者 鄭帥 攝
責任編輯:李牧晨
- 福州五城區全面開展拆墻透綠、小街巷整治等四項工作2019-09-22
- 以案說法:臨時用地期滿 按規定要退還2019-09-21
- 9月23日起,福州52路、166路公交線路將變更行駛走向!2019-09-20
- 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將在福州舉行 30個劇目參演2019-09-20
- 福州市52路公交線路變更暫緩 現有終點站不變2019-09-20
- 1-8月 福州限額以上品質類商品消費呈現較快增長2019-09-20
- 榕城“治水”,猛藥除疴2019-09-20
- 福州舉辦信息安全攻防賽 為工業互聯網鑄盾2019-09-20
- 福州調整城區夜景亮燈時間!明晚起亮燈時間是……2019-09-20
- 福州市誠信促進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2019-09-2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下個風口在哪里?精準扶貧如何作為?福建省自2019-09-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