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新貌
70年,對于千年古縣尤溪而言,彈指一揮間。
潺潺流淌的沈溪,是歲月堅定的守望者。過去的70年里,它見證著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快馬疾馳,以從未有過的速度,在歷史的年輪中,譜寫了最壯闊的發展篇章,彈奏出最有力的發展強音。
1949年7月5日,位于閩中的尤溪縣宣告和平解放,成為福建境內第一個和平解放縣。彼時,尤溪縣一片蕭條,經過全縣人民70年的不斷進取,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國初期的1679萬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246.4億元,尤溪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從當時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快速發展,尤溪一天天地變化著。曾經困囿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尤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山區縣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新路子。
朱熹公園
活力迸發 產業結構優化促發展
金秋,收獲的季節。9月16日,福建省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啟動儀式在尤溪縣舉行。尤溪的農業發展,再次讓世人眼前一亮。作為中國金柑、竹子、油茶、綠竹之鄉,尤溪縣同時還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范縣。科技和品牌,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插上了騰飛的雙翼。
曾經的傳統農業大縣,如今早已搭上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快速列車。
58.0∶17.6∶24.4,這是解放初期尤溪縣的三次產業結構。2018年,這一數據調整為18.0∶44.9∶37.1,實現了工業超農業,二、三產雙超一產的歷史性轉變。經濟增長拉動由農業主導逐步轉向二、三產業主導,產業結構逐漸優化升級,日趨合理。
“2011年4月,我們開始同尤溪進行合作洽談,只用了8個月時間,順源在尤溪的第一間廠房就建好投產了。”回憶起8年前初到尤溪的光景,福建順源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祖華特別感慨。這家位于福建省尤溪縣經濟開發區城西園的紡織企業,如今已成長為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省級龍頭企業和高成長企業。
對于有“中國革基布名城”之稱的尤溪縣而言,當年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從長樂引進順源,如同給縣里的紡織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尤溪縣原有的紡織企業以生產革基布為主,大多從鄉鎮企業發展而來,盡管發展多年,但是存在著效益低、體量小等情況。如今,縣里抓緊培育以順源系列紡織公司為龍頭的“金娃娃”企業,推進經編染整產業園建設,推動尤溪紡織產業正向“高、新、特、精、優”方面發展。
尤溪紡織邁向“智能制造”
從“中國革基布名城”到“中國混紡紗名城”,尤溪紡織行業擁有兩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尤溪紡織產品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而且能夠對當地的產業集群配套、產業鏈條延伸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李祖華說。目前,尤溪正在加快形成“紡紗-織布-染整-制革”革基布產業鏈和“聚合-錦綸-經編花邊織物-印染加工-高檔面料-服裝”輕紡高新產業鏈。
紡織業轉型升級,是尤溪縣工業發展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尤溪縣圍繞做大做強“3+2+2”產業,即鞏固提升紡織、林產、礦產三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兩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香精香料、機械電子兩大新興產業,強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目前,尤溪已經形成以紡織、林產、礦產三大行業為主導,其他行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全縣建成城西園、城南園、洋中機電高新園等多個經濟集中區,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縣的47.4%。2018年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9家,總資產96.64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5.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67億元。
工業從無到有,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產業,在尤溪更是厚積薄發、破繭成蝶。2018年,尤溪縣全年接待旅游人數22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億元。誰能想得到,在2015年以前,這個縣的A級旅游景區還是一片空白?
“全域、全民、全要素、全產業鏈”,2015年底,尤溪縣在全省甚至全國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新理念,根據當地旅游資源豐富、點多面廣的特點,確定了“我家在景區”的發展目標,以全域旅游發展,推動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如今,尤溪已經成功打造俠天下、朱子文化園、桂峰古民居等3個國家級4A旅游景區,6個國家級3A旅游景區,A級旅游景區數量在全市排名第一;全縣擁有農業觀光采摘園5個,休閑農莊10個,146家農家樂……尤溪,正一步一步地,向著旅游強縣邁進。
祥云“銀朵”產銷旺
日新月異 城鄉面貌煥新展魅力
70年時光拂過尤溪,鬼斧神工雕刻出的巨變,從交通開始。
解放初的尤溪,基本處于半封閉狀態。現如今,四通八達的現代化交通路網設計,突顯著尤溪的區位優勢。2018年,全縣公路里程數達到3394公里,尤其是福銀高速公路、廈沙高速公路、向莆鐵路的通車,使尤溪從“閩中井底”躍升為“閩中樞紐”,順利融入福州1小時經濟圈,成為推進閩西南協調發展和聯接廈泉漳的重要節點城市。
千年古縣尤溪縣迎來全新發展機遇。閩中新都市、朱子文化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多次進入中國最美縣城排行榜、全國“深呼吸小城百佳榜”等榜單……這些,無不彰顯著古城愈發年輕、蓬勃的新魅力。
尤溪原是典型的“大縣小城關”。即便在20年前,城區人口也才6萬多人,面積不到5平方公里。城市要發展,必須拉大框架!“按照‘一主、兩輔、多組團’規劃布局,通過‘東擴西連南拓提中心’,尤溪縣城區原先分散的‘帶狀’城市格局得以拓展。”尤溪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世銓介紹。
尤溪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拓足空間、合理布局,持續推進宜居宜業宜養的城市建設。2007年,尤溪縣開始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2009年9月,修編工作完成。“靈山秀水、朱子之源、閩中明珠”,按照這一理念,一個規劃范圍302平方公里,主城區4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22平方公里的“新尤溪”藍圖,正在步步落地。
尤溪縣大手筆分組團推進“東城、西城、南城”三城建設。實施5.5平方公里的東城新城開發,建成以居住為主,行政、商業和休閑為輔,交通便捷、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富有氣息的現代化新城;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的西城,逐步打造集生產、物流、商務、居住為一體的城市次中心和對外交通樞紐;3.6萬畝城南工業園區正在有序開發,通過產業聚集人氣,配套完善城市功能設施,讓人留得下、住得好。
廈沙高速公路尤溪西城互通
將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設。尤溪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誕生地,圍繞做精、做深、做大、做強朱子文化品牌工程,尤溪縣實施“全城朱子文化”城市發展戰略。投資20億元建設紫陽公園、朱子誕生地、公山景區、文山景區、紫陽湖等五個板塊項目。
城鄉房地產開發、鄉鎮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公路交通網絡、電力通訊網絡、農田水利工程與安全飲水工程……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迅速改變著尤溪城鄉面貌。洋中、梅仙、西城、坂面、西濱等小城鎮建設如雨后春筍,日新月異,推動實現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
如今,尤溪縣城建成區面積已拓展到15平方公里,比2000年時擴大了10平方公里。面貌日新月異,發展蒸蒸日上,尤溪,已從一個山區小城變為眾人矚目的閩中新城。
全面提升 社會民生事業新突破
“現在這樣的生活,以前連想都不敢想。”84歲的尤溪縣西城鎮七尺村村民李祖璧說。20年前,政府補貼幫助他建起了新房。如今,老人按照國家政策,享受著農村醫保、養老補貼。
家緊挨著村衛生所,問醫拿藥特別方便。李祖璧患有高血壓、失眠癥的妻子長年服藥,年事越高、對藥物的需求更大,可是,妻子看病吃藥的花費,卻從以前每個月100多元,降到現在每個月10多元——醫改的紅利,老百姓實實在在地獲得。
“全國醫改看三明,三明醫改看尤溪”。從“三醫”聯動到醫共體試點建設,再到如今的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縣,醫改,是尤溪改革創新精神最真實的寫照。作為全國醫改示范縣,自2017年4月起,尤溪全面實施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決群眾看病難。
“就醫環境一直在改善,特別是醫改實行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診療人數提升,群眾方便了,我們的工作條件、報酬收入也更好了。”七尺村衛生所鄉村醫生陳寶信說,他從1975年開始就在村里當赤腳醫生。
70年,尤溪人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1元增加到2018年的16988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1990年的1957元提高到2018年的76731元。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38.25平方米和60.83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逐步向全面小康和富裕型生活邁進。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尤溪第一中學
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986-2000年,尤溪先后承擔實施省、市、縣三級科技開發研究及中間試驗、星火計劃應用與推廣等項目1240多項,取得190項科技成果,獲得省、市、縣各項科技進步獎244項。如今的尤溪,早已通過全國科技進步縣考核,將“省知識產權強縣”和“省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的稱號收入囊中。全縣1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
教育事業成果豐碩。從解放前僅有1%的人口上過學,到如今,尤溪縣受過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數迅速增加,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尤溪正朝著教育大縣、強縣目標邁進。全縣現有省“一級達標”中學、“二級達標”中學和“三級達標”中學各1所,省重點職業中專1所,省示范小學1所,省農村示范小學9所,市優質幼兒園3所。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足球、機器人、文化藝術等特色教育成效顯著,2018年,全縣有60多個項目、480多人次獲得各級各類獎項。
文化長廊
文化事業生機盎然。解放以來,尤溪的文化結構、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消費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縣級文化事業單位為龍頭,鄉(鎮)文化活動場所為中心,村俱樂部、活動室為基礎的縣、鄉(鎮)、村三級文化網絡基本形成,逐步實現了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的新文化格局。作為朱熹故里,尤溪縣更是將“朱子文化”成功打造為閃亮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輝。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縣1881戶5921人貧困戶,現僅剩1戶2人。新增就業人數,從改革開放之初每年不足10人,提升到現在近2000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串串數據是最好的證明,一張張笑臉是最好的見證。
風雨兼程,如今,千年古城正輕裝上陣,顯現出從未有過的活力。閩中明珠,在這個豐收季里,綻放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曾鳳清 洪新瑜)
(本文圖片由 洪新瑜 嚴士冬 陳杰 劉建光 李振銓 紀月珠 楊羽 提供)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閩港澳臺四地聯歡晚會今晚舉行2019-09-29
- 王寧:努力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營造安全穩定環境2019-09-29
- 收好這份指南,看懂這件大事!盛典前瞻丨時政新聞眼2019-09-28
- 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平潭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 陳善光作主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2019-09-27
- “世界地瓜之都”花落福建連城2019-09-27
- 三明各縣市區喜迎國慶2019-09-27
- 福州統一戰線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2019-09-27
- 一圖了解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平潭發展成就2019-09-26
- “禮贊新中國,悅讀新福州” 福州市圖書館將組織系列閱讀活動2019-09-25
- 龍巖市將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2019-09-25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莆田高校掀起與國旗同框熱潮2019-09-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