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顧敏 陜西日報記者 王帥)2020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7周年。7年攜手共進,7年春華秋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福建日報、新華日報、陜西日報聯合邀請福建、江蘇、陜西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如何聚焦重點、深耕細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建言支招。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
發揮“海絲”核心區優勢,不斷增強開放新活力
黃茂興代表
福建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支持建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
談到共建“一帶一路”,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清晰記得,去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殷切叮囑要發揮多區疊加優勢,不斷探索新路,吸引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升福建產業競爭力,力爭在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走在前頭。
“一年多來,福建上下牢記總書記囑托,全面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立足福建的歷史、區位和人文優勢,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作出了積極貢獻。”黃茂興介紹。
政策溝通更深入。福建加快推動與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締結友好關系,福州市與柬埔寨暹粒市、南平市與韓國密陽市締結友好城市,全省國際友好城市(省州)關系達到109對。
設施聯通更便捷。深入實施“絲路海運”“絲路飛翔”等“海絲”核心區建設八大標志性工程。截至2019年底,加入“絲路海運”的國際集裝箱航線達到60條,累計開行1811個航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50萬標箱。加快實施“絲路飛翔”,全省國際和港澳臺空中航線達到79條。2019年全省機場旅客吞吐量5173.75萬人次,同比增長4.63%。中歐(廈門)班列已通達12個國家34個城市,并實現與中國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海鐵聯運,全年發運234列,貨值7.32億美元。
經貿往來更頻繁。2019年全省新備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7.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閩投資項目179個,實際使用外資19.4億元,同比增長136%。2019年福建省對“一帶一路”市場進出口累計達4551億元,同比增長16.3%。
資金融通更便利。福建推動人民幣跨境投資結算服務,鼓勵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使用人民幣結算,支持企業設立跨境人民幣資金池。
人文交流更密切。福建與外交部在北京聯合舉辦“新時代的中國:生態福建 絲路揚帆”全球推介活動,赴捷克、阿聯酋等8個國家舉辦“清新福建”圖片展,依托7個福建旅游海(境)外推廣中心開展“全福游、有全福”“清新福建”品牌宣傳推廣。
黃茂興認為,福建融入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有特色有亮點有成效,很好地服務了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局。
黃茂興建議,要繼續對標國際最高規格、最高要求的投資貿易標準,繼續全力打造市場化、便利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要繼續發揮“多區疊加”的制度優勢和放大功能,在內外兩個層面構筑招商引資新平臺、新空間、新載體,為外資企業提供優質的投融資服務;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民營企業,積極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機會,鼓勵他們在境外設立經貿合作園區、工業加工區等平臺載體,加大力度開拓國際市場。要加強產業對接,結合福建已有的技術、產業和資源要素優勢,積極引進福建產業轉型升級中急需的新興產業,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吸引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黃茂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近18年,殷殷叮囑福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走在前頭”,我們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把40多年所累積的豐富開放經驗與改革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新的改革成果實現系統集成,發揮組合拳的綜合效能,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開放經驗,不斷增強福建開放新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
用活文化遺產,譜寫共建“一帶一路”新篇章
賀云翱委員
駝鈴聲聲,帆影幢幢,絲綢之路開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先河,也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中西文化的交流薈萃,在江蘇留下了豐厚見證。
談起江蘇與絲路有關的文化遺產,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如數家珍。早在2012年,受江蘇省文物局委托,以賀云翱為組長的課題組圍繞江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對省內重要遺產點進行深入調查,逐漸摸清了江蘇“海絲”遺產的“家底”。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指出,江蘇處于‘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上。這是有充分依據的,我們有大量的文化遺產可以佐證。”賀云翱給記者列舉說,比如,南朝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所記錄的前來朝貢的使者中,既有從陸上絲綢之路過來的中亞和西亞的使者,也有從海上絲綢之路過來的南亞、東南亞及東亞國家的使者;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朝,揚州已成為國際性城市,許多波斯(今伊朗一帶)人、日本人、新羅人在此活動,淮安的新羅坊則聚集了一批來自新羅的商人,經營著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之間的跨國貿易,大運河溝通了海上和陸上絲路……在中國初步確定的“海絲”申遺預備名單中,江蘇共有南京、揚州、南通、蘇州和連云港等地的13處史跡在列。“這些絢爛多彩的文化遺產,既是記載歷史的‘活化石’,也是文明交流的符號,充分彰顯了江蘇作為中國古代海上、陸上交通‘十字路口’的歷史地位。”
在他看來,“一帶一路”這一借用歷史經驗提出的宏大倡議,能否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既取決于沿線國家和地區對當代中國的了解和認同,也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牽線搭橋”。而保護與活化利用江蘇與“一帶一路”有關的文化遺產資源,不僅能讓江蘇以及省內各個城市找準歷史坐標,也能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這些文化遺產生動展現了幾千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是如何互相交流、互相成就、共同發展的,傳遞了中國的滿滿誠意,也給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歷史智慧和啟迪,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
蘇州昆曲遇上劍橋合唱,“江蘇文化周”走進柬埔寨……作為文化強省,近年來,江蘇不斷用文化豐富著“一帶一路”內涵,創新文化交流合作的內涵與形式,不斷推進文明對話。
不過,賀云翱認為,江蘇很多與絲路有關的文化遺產尚處在“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用好豐厚的文化遺產“家底”,服務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江蘇還有很多功課要做。“比如,可以建立‘一帶一路’相關主題博物館,一些重要的文化遺產地可以建遺址公園,還可以在海外舉辦江蘇‘海絲’遺產專題展出,讓這些寶貴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走出‘深閨’、走出國門,被更多的世界人民所了解。”
賀云翱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2018年7月20日,如東縣人民政府和南京大學聯合通報了如東縣掘港國清寺遺址考古發掘和初步研究成果:共清理出文化遺跡17處和近千件文物標本,初步確認其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和沿海一帶罕見的唐宋寺廟遺存,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證據。消息傳出后,日本、韓國的相關學者紛紛趕來參觀考察,而作為考古項目負責人的賀云翱也被邀請到日本明治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進行專題介紹。“通過對各國歷史的了解、文化的認知,才能推動彼此的學習、理解和尊重,才能消除一些誤會,在這方面文物、文化遺產的作用很大。”
今年,在國家文物局有關專家的建議下,南京及江蘇文化文物部門正在牽頭做長江中下游地區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工作,賀云翱再次成為課題組的負責人。“我們今年和南京海絲研究中心合作啟動的是長江下游及沿海的調研,之后還要向長江中游延伸。”他覺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互鑒與合作探索勢必產生良好效應,而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成果,也將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并成為其中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以文化為紐帶,促進民心相通,將助力‘一帶一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他說。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審計廳副廳長馬玉紅:
交通先行,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
馬玉紅代表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要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突出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審計廳副廳長、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馬玉紅認為,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把陜西和西安從內陸腹地推到了開放的前沿。我們要統籌利用兩個市場,擴大向西開放、向東集散,推進“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大力發展“三個經濟”,落實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積極利用第五航權,圍繞重點產業及產業鏈,加大定向招商和務實招商力度,為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貢獻力量。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陜西省區位、交通等優勢不斷凸顯,已經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窗口和前沿。今年一季度,陜西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計進出口152.9億元,增長38%,總值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7.7%。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開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高度重視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等五大中心,著力構建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西安作為我國內陸交通樞紐中心城市,推進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優化升級至關重要。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出發,路線覆蓋哈薩克斯坦、德國等“一帶一路”沿線44個國家和地區,輻射范圍基本實現了歐亞區域全覆蓋。
馬玉紅介紹,西安是全國12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也是全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米”字形高鐵網絡已初步形成。去年陜西省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運營總里程分別達到856公里和5600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進入全國十大樞紐機場,2019年全貨運航線總數達到27條,完成貨郵量38.1萬噸,增長21.2%,增速連續17個月保持全國十大樞紐機場第一名。
4月2日,《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20年行動計劃》發布,提出推進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優化升級等七大類28條舉措。馬玉紅認為,要加快推進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優化升級,加快形成國際商貿物流樞紐,提升樞紐功能,推動“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建設,打造“樞紐+通道+網絡”現代物流體系,搭建國際化合作新平臺。
責任編輯:趙睿
- 住閩全國政協委員繼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2020-05-25
- 政府工作報告39次提"就業" 組合拳如何穩"飯碗"兜底線2020-05-24
- 提速數字化!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哪些“云上中國”新動向?2020-05-24
- 福建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2020-05-24
- 住閩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2020-05-24
- 收藏!3分鐘讀懂政府工作報告2020-05-22
- 不僅減稅降費!政府工作報告還送出這些民生紅包2020-05-22
- 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話,讓人信心倍增!2020-05-22
- 政府工作報告極簡版來了!只有500多字2020-05-22
- 政府工作報告(文字實錄)2020-05-2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第一觀察|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總書2020-05-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