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2月16日電 題: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圣地,這是一片孕育生機與活力的改革沃土,這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美麗家園。
這里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
為什么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三明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期望,一以貫之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前進道路上不斷書寫更加優異的答卷,樹立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地方樣本。
這是11月18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城區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老區何以煥發新貌?——以久久為功、堅如磐石的信念,一代接著一代干,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行,不斷開辟出發展新境界
閩中山谷迎來了“中國硅谷”。
12月6日,處在創新前沿的中關村科技園在福建老區三明市落地,44家企業簽約入園,預計達產后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科研人員在福建三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進行電池耐受高溫實驗(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新”與“老”在這里交匯——
因開展三線建設而后設市的三明,如今正搶抓機遇邁向高質量發展。今天的三明,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形成了11個門類、37個行業的工業體系,石墨烯、稀土、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
人口不到300萬的三明市,地處武夷山南麓、閩江源頭,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昔日發展基礎薄弱。這里也曾是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曾有3.7萬三明人參加紅軍。
懷著對老區的深情,習近平同志十分關心三明。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他走遍了三明的12個縣(市、區),到過62個鄉鎮和村。
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山坳里這座小村莊留下了習近平同志的深深足跡。
1999年7月7日,酷暑難耐。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坐了近2個小時的車,一路顛簸來到村里調研,看望村里當年的老游擊隊員黃炳茂,并在村里深入座談。
當時的嶺下村1000多口人只有1400多畝地,全村只有一部手搖電話機,村民吃水要去河里挑。
“臨別上車前他握著我的手,仔細叮囑。”時任村支書黃建華清晰記得當年一幕。
習近平同志囑咐說:“村支書是黨最基層的干部。我也當過村支書,村里的工作千頭萬緒不容易。村支書要時刻考慮村民的利益,要抓好新農村建設。有什么困難,找上級黨委支持和協助。”
這次調研后,習近平同志專門召開了調研老區工作匯報會,提出“三個不要忘記”——不要忘記老區,應該積極發展老區建設;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斷改善他們的文化經濟生活;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干部,發揮他們的余熱,關心他們的生活。
殷殷關切,化作奮進的力量。
“如果能夠再見到習近平總書記,我一定向他報告,老區人民沒有辜負他的囑托。”說到這里,黃建華不自覺地挺直身體,“我想告訴總書記,村里這20多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9年底,嶺下村全村安裝了低壓線路,用上了穩定的電。第二年5月,村里有了自來水。又過了一年,村里通了水泥路。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村民在清理初心公園路邊的雜草(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辦起紅軍食堂,設立初心公園,發展紅色旅游,如今山清水秀的嶺下村,迎來八方客人。全村人均年收入從1999年的1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7萬元,15戶貧困戶已脫貧。
歲月流轉,一脈相承。
20多年來,三明市歷屆黨政領導班子和三明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托和期望,傳承紅色基因,深深扎根老區,一代接著一代干,一茬壓著一茬推進,老區面貌變化日新月異——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三明國內生產總值從1996年的172.6億元增至2019年的2601.6億元,年均增長10.8%,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019年的18312元,城鎮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6250元增長到37942元。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37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昔日曾是“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已是“路寬林茂糧豐”。
今年12月8日,83歲的夏松濤和另外27名當年“小三線”三明建設者離開20多年后,從上海相約重返到三明。
“當年來三明要花一天的時間,如今搭乘高鐵不到5個小時。當年最好的樓房也就5、6層,如今已是高樓林立。”他說。
如果說紅色是三明永不磨滅的歷史印記,那么綠色就是三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示。
這是12月9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景區的水上丹霞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997年4月10日,習近平同志深入泰寧縣上清溪考察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工作。
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于溪上,一條鯉魚從水中躍起,正好落在他的腳邊。排工肖可文開玩笑說:“各位有口福啰,晚上可以加個菜。”
習近平同志微笑不語,脫下套在腳上的塑料鞋套,把鯉魚放進去,又用手舀起溪水注入袋中。上岸時,習近平同志拎起袋子,將鯉魚放回溪里,告訴同行的人“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第二天,習近平同志前往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在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村支書張林順說,那時候常口村是個“三無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會亮的路燈”。
山區農村究竟怎樣發展?
讓村民們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同志凝望著村對面的青山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19年3月10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張林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發言提起了這段往事。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向做擂茶的邱彩立大姐問好。
“鄉親們收到總書記的問候,都很興奮,放起鞭炮,像是過年一樣。”邱彩立笑著說,“在東南大學讀書的兒子還專門給我打來電話,說這是‘最高規格的問好’!”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在她的擂茶體驗館前給綠植澆水(1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前不久,邱彩立在縣里的文博小鎮開了一家擂茶館,生意越來越好。讀大學的兒子也成為一名正式黨員。說起現在的日子,她眉梢上都掛著笑。
在此次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細致地詢問了常口村的環境衛生整治、廁所改造等情況。
談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依然語重心長:“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20多年過去了,“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在當地已成為現實。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在村口的金溪上捕魚(11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起林業、臍橙種植等特色產業,經營漂流、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人均純收入比1997年增長了近10倍。
村部前一棵香樟樹下,村民們共同立起新的村規碑,上面寫著:“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
行走三明,滿眼都是綠色。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
游客在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杉大道游覽(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實現怎樣的發展?三明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從三明市區驅車約30公里,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旁的萬壽巖山中的洞穴隱藏著“遠古的秘密”。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今天,萬壽巖已是4A級景區,是福建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20多年前,文化遺產保護與礦山資源開發的矛盾卻異常尖銳。記者如今在現場依然可以看到,萬壽巖當年被削去山頂的殘留痕跡。
萬壽巖蘊藏豐富的石灰巖資源,當地一家鋼鐵廠從上世紀70年代就在山體上采礦,巨大的爆破聲始終不斷;而認為“山中有寶”、且難以忍受開采帶來的塵土污染的當地村民則持續抗議,并呼吁保護山體及洞穴古跡。
1999年,在當地組織下,考古人員在山中有了突破性發現: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號稱我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約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
游人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遺址船帆洞游覽(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寧要保護起來的萬壽巖,不要眼前掙錢的石灰巖。
這家鋼鐵廠立即停止了采礦爆破,雖然這會影響工廠長期效益20億元以上。
“文物保護讓村里大變樣,現在年輕人辦起了農家樂,搞休閑產業,以后發展機會更多了。”71歲的巖前村村民王源河說。
新時代的三明,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工業與文明兩翼齊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相得益彰。
“作為老區,三明并沒有突出的發展優勢,我們也一直以‘中等生’來看待自己,但是沿著正確方向一路前行,我們就會不斷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
責任編輯:趙睿
- 三明市精準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經驗做法入選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2020-12-17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2020-12-17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群眾的笑臉最美2020-12-17
- 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一支跳了21年的舞蹈2020-12-16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2020-12-16
- 三明:迎來首批北京科技特派員開展服務2020-12-14
- 三明市推出地票制度:一“票”激活沉睡的宅基地2020-12-11
- 三明市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再動員再部署2020-12-10
- 男子被8斤重眼鏡王蛇咬傷 驚險搶救56小時2020-12-10
- 三明:創新宣講形式 讓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2020-12-08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為了人類減貧的共同理想,中國這樣兌現承諾2020-12-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