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婷 鄭雨萱 林宇熙 張輝 林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讓福建的代表委員們倍感振奮。
作為牽動發展全局的關鍵之一,科技創新的意義和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重要。“十四五”開局,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在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讓第一動力源更強勁,代表委員們展開熱議。
唱主角 激發企業活力
代表委員認為,科技創新,企業要唱主角,要激發企業主體的創新活力。
“特殊之年,我們正是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才創造了逆市增長的良好業績。”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曹暉感慨地說。2020年,福耀集團是全球最早實現復工復產的汽車零配件企業,也是汽車行業內少數保持了利潤增長的制造企業。他表示,通過加大科研投入,以創新產品引領市場,去年福耀集團成功研發了AR-HUD玻璃等一系列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創新型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8%,市值超過1600億元。
從創業開始,創新就是寧德時代的關鍵詞。“新能源領域屬于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迭代快,企業需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才能保持持續領先。”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表示,切實保護好知識產權,是激發創新主體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他建議,盡快推動建立更為完善和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從深化證據保全制度規則、建立知識產權特別審理程序、加快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等方面加強高科技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甩開膀子、邁開步子搞創新保駕護航。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石獅市大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培榕說:“要構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為企業創新增加保障,提升底氣。”他建議,通過設立自主創新引導基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加大財政資金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投入;發揮技改基金的效用,引導民營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抓關鍵 釋放人才紅利
要在科技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就要緊緊扭住人才這個“牛鼻子”。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充分激發釋放人才紅利,讓高層次人才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啟動鍵。
“要加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適配性研究,加大傳統制造業人才引育和技術創新。”針對傳統制造企業面臨的人才招聘困難、技術研發人員比例偏低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要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建設一批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此外,要鼓勵制造業企業依托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實現產業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認為,在當前各城市“搶人戰”的激烈競爭下,吸引并留住“高精尖”短缺人才和工匠型人才,既需要地方政府在落戶、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做出優待安排,也需要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她建議,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實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使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和發現機制,解決“一刀切”問題,破除“四唯”等不良導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璐建議,圍繞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可通過設立實驗基地、引進專家團隊等方式,推廣“政校企聯合、產學研一體”模式,集聚人才、嫁接技術、孵化項目。此外,還可推進“柔性引才、項目引才”,實施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獎勵政策,支持企業通過聘請咨詢、講學、技術合作、兼職、短期聘用、承擔項目與課題研究等靈活方式吸引領軍人才和團隊加盟,著力激活“一池春水”。
破藩籬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代表委員們表示,要突出“松綁”“放活”,以更大更實的舉措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等問題。
企業發展科研創新,尤其是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領域,缺不了兩高——高端技術人員、高精尖研究設備設施,而這兩方面恰恰卡住很多企業的脖頸。曹暉建議,應拓展創新創業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出臺更多細則鼓勵教師、科技人員在高校與企業之間雙向交流與互動;統籌協調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科研設備設施共建共享,解決企業自身無法承擔的硬件建設任務,盤活一些長期閑置、利用率不高的科研設備設施。
“要在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架起快速通道,形成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的科技成果轉化優化體制機制。”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說,要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將企業對技術的需求快速傳遞到科研機構和高校,利用科研團隊展開聯合技術攻關、協同創新,最終實現成果快速轉化。同時,鼓勵高校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積極與業內龍頭企業合作舉辦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運用于一體的特色學院,直接參與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用發展。
建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資本激勵機制,國企應主動擔當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嚴正認為,省屬國有資本投資試點公司應重點構建產業轉型升級平臺,支持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期間,應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打造以風、光、儲為核心的清潔能源產業;發揮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等金融引導、放大功能,建設我省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投資一批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項目,服務我省“六四五”產業體系建設。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福建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2021-03-06
- 福建省委臺港澳辦黨史學習教育部署動員會議召開2021-03-05
- 福建全國人大代表準備議案建議2021-03-05
- 福建:課后服務抹平帶娃“時間差”2021-03-05
- 19名西藏昌都籍高校畢業生來閩就業2021-03-05
- 福建首批國產化百合繁育種球落地開花2021-03-05
- “微旅游”今春新潮流 鄉村民俗強勢吸睛2021-03-05
- 福建:多方出招助老人邁過“數字鴻溝”2021-03-05
- 3月4日福建新增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1例2021-03-05
- 福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2021-03-05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京開幕2021-03-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