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前不久,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報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這一數據比2019年1179萬登記戶籍新生兒數量減少175.5萬。一時間,育齡夫婦生育意愿降低的話題引起社會關注。兩會代表委員對此也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并提出為寶媽寶爸“減負”之道。全國人大代表、農工民主黨四川省委副主委羅良娟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尤其針對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客觀上要拿出真金白銀給予支持。(3月8日《北京青年報》)
生育意愿的下降,會導致新出生人口數量的下降,人口替代率也會“亮紅燈”,人口數量的減少和老齡化加重,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因而,人口問題既是家事,更是國事,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地位,一些國家把少子化視為國難,維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行后,當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峰值,之后年年下降至2020年的新低,激活出生意愿并使人口替代達到世代更替水平,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依然艱巨。
于現實并結合國外的經驗來看,激活年輕一代的生育意愿,除了強化公民的社會和國家責任外,最關鍵的舉措在于,要提供更加完善而豐富的配套政策為生育提供支撐,最大化降低年輕人的育兒成本。以學前教育為例,近年來,學前兒童“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公辦幼兒園作為優質教育資源“一票難求”,另一方面,民營幼兒園收費太高又成為巨大負擔,再加上素質參差不齊,已成為子女教育的“第一難”。當年輕家長心頭的煩心事太多,生育意愿也會大大打折。
除此之外,其他因素的疊加都會不同程度的帶來生育意愿的影響,出生成本太高會造成“生不起”,職場風險太大,無人照顧會“養不起”,再加上后續的教育、醫療、購房等一系列后續成本,過重的負擔會使得生育意愿實現集體性降低。只有讓具有生育意愿的年輕人“生得起”“養得好”,通過綜合性的政策支撐與關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愿意生”才會最終才會付諸于行動。
有網友表示:學前教育解決好了,才能更好地緩解家庭教育孩子的后顧之憂。這樣的政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進生育的。基于此,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成為歷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也為政策層面的推動和落實提供了推力,并為最終成為事實創造了條件,相信會有一個光明的前景。不過,生育意愿的促進、鞏固與提升,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需要單項政策的快速高效落地,更需要制定綜合性的政策以提升保障能力,全方位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減少顧慮和實際困難,遏制出生人口數量下滑的趨勢。否則,事態就會繼續向壞的方向發展,政策的滯后和延遲也會讓效果出現衰減。
因而,從宏觀政策來說,在著眼于細的同時,更要實現單項措施的疊加以實現綜合效應。這就需要全面考量群體性和個體化的訴求,實現最大化的政策回應與措施對接。比如一些人大代表建議,在鼓勵二孩的背景下,應適當延長產假,實行夫妻合休,或者實行個性化的育兒假。面對持續低迷的人口出生率,遼寧、湖北、新疆等地出臺了更加積極的生育政策,延長產假時間、提高生育補助等“真金白銀”的政策相繼實施。從某種意義,通過出臺積極的生育政策已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一些地方性政策也在陸續出臺,但如何將具體化、更有力的措施落地,并實現各項政策的系統化、配套化,達到綜合效應的最優化,是個體化建議帶來的系統性思考。
就業歧視、經濟壓力、育兒焦慮……每一種因素都會影響到生育意愿,每一個細微環節,細小訴求都值得重視,將個體性的需求與困難,集結成普惠而有成色的政策支撐,得到真金白銀的保障,如此才能實現個體責任與國家責任的結合,讓生育擺脫一切束縛而變得輕松而自由。 (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趙睿
- “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兩會上多次強調這三項任務2021-03-11
- 第一觀察 | 青年人,總書記在兩會上@了你2021-03-11
- 青春也有代言人——聆聽全國兩會的“青春聲音”2021-03-10
- 3月10日兩會日程2021-03-10
- 讀懂創新的五大關鍵詞——從全國兩會看科技自立自強2021-03-10
- 承辦去年兩會建議提案494件 水利部實現“三個一百”2021-03-10
- 兩會新華時評:打造維護群眾生活安全的“金鐘罩”2021-03-09
- 兩會速評:“刷臉”時代,我的“臉”應該有“法”做主!2021-03-09
- 求解鄉村振興五問——從全國兩會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03-09
- 3月9日兩會日程2021-03-0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 汪洋2021-03-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