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圍繞當前熱點話題,即將上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們有哪些視角與觀點?
賈楠常委:就業“錯配”問題仍會存在
不久前,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有個預判,預計有1076萬人,首破千萬。結合近年來職業教育工作力度增加,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問題,能否得到部分解決?
“就業問題必須要引起各級政府的關注,因為這不僅包括每年高等院校畢業生的新增就業,也包括企業倒閉和裁員造成的失業。兩年的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形勢衰退,個別政策調整頻率上升,對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民營企業如果大量倒閉,會直接影響到就業。”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賈楠表示,要解決就業問題,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
一方面,要保證企業能夠“活著”。我們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意識,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
另一方面,隨著年輕人就業取向的改變,老一代農民工逐步進入老齡,“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這一錯配現象依然會存在,在某些行業可能更為嚴峻。“據我了解,現在有的建筑工程項目以每天700元的工資居然還是雇不到人。而年輕人可能會追求更加‘穩定’的工作,2022年公務員報考仍會是熱門、很可能會再創新高,這一現象需要引起關注。”賈楠表示。
劉筱敏委員:要靠終身學習夯實一技之長
“科技進步重塑了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人口的年齡分布、數量分布也出現了新的平衡。在我看來,人口發展更需要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考慮。據數據統計,一方面,全球范圍內每一次技術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人口數量減少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技術飛速發展、數字化轉型的大環境下,也要面對人口質量提升的需求,人口素養的提升有助于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在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文獻中心引文數據庫研究員劉筱敏看來,人口素養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是數字經濟的推動力。
“之所以大城市人口聚集程度高,通常是認為大城市就業機會多,但就業機會也倒逼從業者有一技之長,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提升工作能力和適應性,從而提高自己的收益,人才紅利也會隨著人口質量的提升會逐漸凸顯。而從人才紅利的角度看數字經濟,則長期、有體系的終身教育更不可或缺,外賣小哥總有跑不動的時候,他們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職業教育需要與技術、社會發展相契合。”劉筱敏表示。
目前,我國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特征明顯,劉筱敏認為,這就需要我們直面老齡化勞動力供給下降、社會生產能力不足、經濟增速下降等問題。
“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給老齡工作給出了全面的指導,不僅提出了老有所有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工作方向,還特別指出‘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老年人可以通過合適的工作不脫離社會,同時傳承技能和文化。一場疫情,老年人的數字化應用水平有所提高,雖然從社會服務的角度看,必須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各群體提供多元服務形式,但讓老年人適應社會變化也是社會服務的責任,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也忽略老年人的需求。”劉筱敏這樣說。
劉顯忠委員:雙循環下堅持固強項補短板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壓力都不小,我們該如何做?
“我認為主要有三件事要堅持做下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劉顯忠認為,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要完善和規范國內的營商環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使我們的法治化進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進程相適應。完善對外商投資的管理制度,制定明晰的與外資相關的監管措施審查標準,建立與“負面清單”配套的體制機制,使外商經營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高政府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重大社會輿情政府要積極作為,及時做出反應并公正處理,以免政府的公信力受損,陷入“塔西佗陷阱”。
“現在看,我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格局下,應固強項,補短板。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尤其是農村的醫療、教育、養老的投入,推動農村整體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我們現在雖專利申請數量世界第一,但還存在短板。比如現在炒得很熱的數字經濟,我們同樣大而不強,我們的很多發明是在別人發明基礎上迎合市場需求的應用發明,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核心難題如果都繞著走,很多問題永遠都解決不了,比如芯片問題就影響到了很多領域的發展。”劉顯忠表示。
本報記者 崔呂萍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開幕 汪洋2022-03-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