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
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過緊日子”:2020年提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2021年指出,各級政府都要節用為民、堅持過緊日子。
黨中央始終重視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嚴控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堅持過“緊日子”,已經成為黨政機關的常態。中央本級支出連續2年負增長,中央部門財政撥款“三公”經費連年壓減,從2019年的81.07億元減少到2021年的51.87億元,累計下降了36%。截至目前,80家中央國家機關本級全部建成節約型機關,全國6.4萬家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為全社會涵養崇清尚儉、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作出了表率。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從瑞金時的紅米飯、南瓜湯的樂觀豁達,到延安時小米加步槍的“興國之光”,從建設時期“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自力更生,到新時代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作風建設,我們黨始終秉持“勤儉是吾宗”思想,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忘本來、開拓未來,仍須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黨政機關堅持過、帶頭過緊日子,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持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上,正是要讓有限財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用“緊日子”換取“好日子”,用“三公”經費的“減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把更多“真金白銀”投入到為群眾服務上來,實實在在用在民生福祉方面,讓人民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今年安排中央本級支出增長3.9%,其中中央部門支出繼續負增長。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中央財政將更多資金納入直達范圍,省級財政也要加大對市縣的支持,使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動力,彰顯出深厚的為民情懷。
政府過“緊日子”,讓人民過“好日子”,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政府作為社會財富“蛋糕”的分配者,如何“執刀”分配,讓哪部分人獲益更多,體現出不同的執政思路和利益導向??s減行政開支,勒緊腰帶過“緊日子”,就意味著民生獲得的財政經費將會更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政府以自己的“緊”,換來了群眾的“好”,自然得到的是群眾的擁護、贊賞和認同。
堅持過緊日子,要在各項支出上做到錙銖必較、精打細算,減少、壓縮不必要的公務活動,“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大力優化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嚴控一般性支出。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和閑置資產。各級政府必須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要帶頭。加強收支管理,嚴禁鋪張浪費,不得違規新建樓堂館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對違反財經紀律、肆意揮霍公款的要嚴查重處,一定要把寶貴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只有將過“緊日子”落實到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中,才能把“緊日子”過成“好日子”。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堅持過緊日子,精打細算、量入為出是前提,從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做起,努力建設節約型政府、廉潔政府和法治政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奮進新征程、實現新藍圖提供堅實的作風保障,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樂兵)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第一觀察|連續十年,春天里的強軍號角2022-03-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