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蔚 嚴順龍)
“時間如白駒過隙,今年是第15個年頭了。”懷揣促進兩岸交流交往相關建議,住閩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繼續進京履職。
翻開2008年3月7日《福建日報》的報道,駱沙鳴向大會提交這樣一個建議:閩臺兩地是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議推動海峽兩岸共同發展海上大型風電產業。彼時,駱沙鳴第一次以住閩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開始履職之路。
從2008年春天出發,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駱沙鳴已是住閩全國政協委員中連任屆數最多的一位。15年來,他共提交了238件提案,相當一部分被列為重點提案、優秀提案和好提案;報送了1000余件短平快、小切口的社情民意信息,把“民意賬單”轉變成“履職清單”。
《關于打造海峽兩岸職業教育合作試驗區的提案》《關于共同推動兩岸綠色物流協同發展的提案》《關于加快閩系紅磚建筑閩臺共同申報“非遺”工作的提案》《關于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命運共同體的提案》……翻開全國政協為駱沙鳴等優秀委員匯編的歷年提案集,不難發現,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交融,是他作為一名臺盟界別委員始終不變的履職熱情和家國情懷。
“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到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從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到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福建在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我很榮幸能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參與這一歷史進程,見證可喜變化。”駱沙鳴動情地說。
今天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碧海藍天、路橋寬闊,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2009年提交有關開發建設平潭的提案時,平潭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海邊小縣。”憶起履職點滴,駱沙鳴百感交集,“當年我在省政協同志的協助下,經過深入調研、征求意見,從平潭開發對兩岸交流交往有重要意義方面提交了提案。滄海桑田,現如今,平潭已成為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生動縮影。”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駱沙鳴不僅僅關注拓寬兩岸交往通道、推進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議題,多年來,他還積極為落實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同等待遇同等便利積極奔走、獻計出力。
時間來到2015年的春天。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看望民革界、臺盟界、臺聯界委員,參加聯組會,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
“11位發言委員中,我是第6個發言的。”當天的情景駱沙鳴記憶猶新。說是發言,其實更像一次日常履職成果的報告,在8分鐘的發言時間里,他主要聚焦如何讓臺胞在大陸生活更加便利,一口氣談了7個問題。“我發言時,總書記頻頻點頭,不時拿筆記錄,心里暖洋洋的。”駱沙鳴說,那年全國兩會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和舉措。
現在,臺胞持臺灣居民居住證在大陸可以購買動車票、辦理銀行業務、網購、住酒店……這些曾經是駱沙鳴提案里呼吁的惠臺措施,如今已成為臺胞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2019年春天,駱沙鳴成為第一個走上“委員通道”的住閩全國政協委員。在當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殷殷叮囑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我的故鄉在臺灣,而44%的臺灣同胞祖籍地就在我生長的城市泉州。因此,加大閩南文化等兩岸祖地文化交流,對喚醒和營造兩岸同胞的集體記憶,形成情感聯結和增進臺灣同胞的文化、民族、國家認知認同十分有益。”駱沙鳴借助“委員通道”,面向海內外積極呼吁。
在駱沙鳴等委員的積極建言下,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過去一年,閩臺融合持續深入:金門供水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來閩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累計近4萬人;閩臺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元……
兩岸融合發展,駱沙鳴看在眼中、喜在心里:“我正針對RCEP生效后如何推動更多惠臺政策落實進行調研,為福建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言,努力交出履職收官之年的出色答卷。”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激活“福”資源 弘揚“福”文化2022-03-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