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摘要

      2021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指出,“當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全球行動緊迫性持續上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是我們面臨的時代課題”。可見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戰略選擇,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整體技術研發水平最高的高新技術生態工業園,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掘低碳發展潛力,結合自身發展情況,走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成為擺在各個園區及當地政府面前的重要問題。

      本文從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入手,論述了高新區低碳發展的意義,推導出高新區實踐“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一系列可選擇對策。同時,借助指數分析法剖析了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園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將其歸納為園區工業增加值因素、產業結構因素、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結構因素、碳排放系數因素。在完成上述分析的情況下,結合福州高新技術產業園這一實例,分析從十三五開始到十四五的規劃后,福州高新區碳排放的各項前景。本文認為,福州高新產業基地要實現低碳發展,應著重從產業低碳和能源系統兩個方面入手。產業低碳發展路徑主要包括:調整產業結構向低碳轉型,加強低碳產業技術研發、增強產業的低碳輻射影響力,發展綠色IT等。能源系統低碳化發展途徑主要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地熱能)利用比重,促進能源供應低碳化以及從建筑、交通、管理等方面入手,促進能源消費低碳化。

      第一章  引言

      課題背景和意義

      1-1課題研究背景

      有史以來氣候變化一直都是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觀點如今已經被廣泛接受。在全球層面,這個科學上的共識正在推動走向溫室氣體減排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全球性行動。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已經朝著低碳發展的方向開始了切實而持續的轉變。與貿易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幾十年中也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控,這對于依賴出口導向型增長的新興經濟體來說尤為突出。全球經濟和貿易模式正發生著結構性變化,換句話說,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逐步顯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展現了不落人后的雄心壯志和大國擔當。2020 年 9 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莊嚴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 年 12 月,習近平主席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 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 2005年增加 60 億 m3,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 kW 以上。”2021 年 3 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 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2019 年,工業增加值占我國 GDP 的 31%,但工業終端消費能耗占全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 65%,工業仍是我國碳減排的主戰場。工業園區不僅是工業生產的空間載體,更是工業發展的重要組織模式 。我國共有國家級開發區 552 家和省級開發區 1991 家 。2019 年,全國218 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產總值為 10.8 萬億元,占全國 GDP 的 10.9%;169 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生產總值為 12.14 萬億元,占全國 GDP12.3%。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工業園區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工業園區通過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既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工業領域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國家溫室氣體減排計劃的重要途徑。

      福州高新區于1991年成功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下轄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以及洪山、倉山、馬尾和福州軟件園等6個園區,并在2007年選定閩侯上街-南嶼-南通地域為新的高新區產業基地。本文的調研以福州海西高新區產業基地(下文簡稱“福州高新區”)為實例研究對象,根據它的產業基礎、能源消費以及碳排放基本情況,結合國內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普遍途徑,通過分析新高新區產業基地能源消費以及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及其大小,低碳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挑戰,進一步得出適合福州高新區自身的低碳發展路徑。

      1-2課題研究意義

      當前,國內外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側重于低碳經濟概念內涵、實現低碳發展的保障性法規與制度、促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核心低碳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從社會層面、制度層面、技術層面及產業部門研究較多。而從某一個具體區域,尤其是從高新產業基地的角度研究相對較少。發展低碳經濟設計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大致的低碳發展路徑也基本類似,主要是從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方面、能源結晶化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低碳技術研發與利用方面、保障低碳發展的政策體制方面入手。然而,不同研究對象由于其自身情況的差異,實現低碳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因素大小也是各有差異,因而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也是不同。本文著重考慮這個差異性,以福州高新區為研究對象,并以海西高新產業基地為實證,提出其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路徑。

      第二章 高新區低碳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

      2-1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情況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已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來考慮,并于 1998 年、2002 年先后簽署和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2006 年國家先后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開發新能源技術、提高能效及開發替代能源。此外,為了推動地方低碳經濟的發展,2010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開展低碳試點工作,拉開了我國開展低碳城市建設的序幕。2010 年 9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啟動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廣東、湖北、遼寧、云南、浙江、陜西、天津七個省市作為試點省市先行開始編制 2005 年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為了促進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國家環境部、科技部、商務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在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中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通知》,明確指出:自 2010 年起,在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和發展中,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重點納入園區建設內容。同時在該通知中,給出了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中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能源利用結構優化、低碳技術研究開發、低碳經濟管理機制、低碳經濟理念的宣傳等均應作為園區低碳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并應提出具體的目標、指標、設計、具體可行的技術路線、措施和重點支撐項目以及有力的保障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表明,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已成為了國家戰略,成為各省市的發展準則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優先發展目標。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 年12月,習近平主席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 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 2005年增加 60億 m3,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 kW 以上。”2021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表1我國工業園區低碳發展相關重要文件

      2-2 高新區低碳發展的意義

      2-2-1 低碳經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巨大動力

      高新產業園區創建的基本途徑就是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采用清潔生產、廢物交換等手段實現物質循環流動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從而達到物質、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廢棄物的最小化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循環經濟強調從源頭控制,突出“減量化”,從資源開采、生產領域入手,減少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而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強調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以及科學技術進步,推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會經濟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轉型,使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低碳經濟只是從改變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出發,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它是循環經濟的一部分,而不是循環經濟的全部。因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本身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同時,園區踐行低碳發展有利于節約、循環利用能源資源,促進園區循環經濟的發展。他們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2-2-2 低碳發展有助于加速高新區“二次創業”進程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新區都處于“二次創業”階段。“二次創業”的核心要求的是增強園區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內生增長的發展機制。而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技術、產業、制度的一種融合,這三者恰恰是高新區一直堅持的責任和目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不僅符合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核心要求,更是園區加快“二次創業”進程的強大動力。

      2-2-3 有利于提高園區及企業的低碳競爭力

      企業是高新產業園區低碳發展的主體。高新區的低碳發展將有利于提高園區及區內企業的低碳競爭力。首先是在園區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園區的管理能力將會得到提高,企業與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將會更加通暢。其次是園區低碳發展要求降低園區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提高各產業的碳生產率,使園區在面對日益嚴格的的碳排放約束時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而獲得這一發展空間無疑需要各個企業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降低能耗強度;采用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強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減少產品碳足跡,提高碳生產率等等措施來得以實現。再次是能效的提高和碳排放強度的降低能夠節約能源使用成本,給企業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有效改善了園區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最后,各高新區生態工業園作為當地科技發展的前沿基地,承擔著研發并轉化國內外先進低碳技術的重要任務。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低碳發展形勢,以各園區為基地,可以迅速的將低碳節能技術成功的應用于工業生產實踐中,提高園區各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同時園區的低碳發展必然要求相關低碳產業和低碳服務業快速發展,如新能源產業,這將給園區企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機會。

      第三章  高新產區低碳發展途徑——基于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實證分析

      3-1 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介

      福州高新區 1991 年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管理模式,下轄海西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兩個主體園,以及洪山、倉山、馬尾和福州軟件園等高科技園區,總面積約 193 平方公里。2013 年 7 月起全面行使閩侯縣南嶼鎮全鎮和上街鎮 5 村的經濟社會管理職能,托管區域面積約 185 平方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約43.5 平方公里),共有人口約 23 萬(其中常住 10 萬、流動 13 萬)。

      福州高新區譽為“海西慧谷、旗樟福地”。獨具區位、交通、生態、科技、政策“五大優勢”。與主城區僅一江之隔,東臨烏龍江,西倚旗山,坐擁大學城約 20 萬人才資源,地鐵 2 號線和 3 座跨江大橋連接市區。2016 年 6 月,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獨享福州“多區疊加”政策機遇。崛起數字、總部、平臺“三型經濟”。落地華為鯤鵬、星網銳捷、兆元光電、福耀模具等產業項目 400 多個,各類注冊企業 7300 多家,建成研發樓(廠房)500 萬㎡,2019 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 1300 億元。厚植創新、創業、創造“三創熱土”。擁有高新技術企業 184 家,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19 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17 個,發明專利 1174 項,聚集中科院院士 10 余名,15國家級人才 198 人,建成中國(福州)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各類孵化器面積逾 25 萬㎡。2020 年,福州高新區在全國 169 個高新區中綜合實力排名躍升至 31 名,相較于 2012 年提升 13 個位次,其中可持續發展能力、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分別提升至全國第 19、20 位。

      截至 2020 年,高新區 GDP 總量實現翻番,年均增長率為 8.4%,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突破 1300 億元,占全市比重 13.2%,財政總收入突破 70 億元,年均增長率 45.85%??萍佳邪l投入力度顯著增強,從 2016 年的 211 萬提升至 2019 年的 3 億元,增長近百倍,占全市財政科技支出總額的 52.9%。

      3-1-1 福州高新區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福州高新區依托數字經濟產業園、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海西信息通信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初步形成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生物醫藥和光電兩大產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121”產業格局。

      在數字經濟產業領域以博思軟件、榕基軟件、北卡科技等科技領軍企業為主導,帶動本地中小型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態勢;在生物醫藥產業以邁新生物、博奧檢驗、興華生物等為代表,依托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日未來醫學醫療聯盟等創新資源優勢,加速企業研發轉化,突破技術難關;在光電產業充分利用高新區區位優勢,促進兆元光電、浩藍光電、中科芯源等光電企業聯合福州大學、海西研究院等在 QLED、印刷 OLED、MicroLED、MiniLED 等領域進行產品創新,促進本地光電行業崛起。同時已引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數據應用技術研究院、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審查協作分中心等一批區域創新平臺以及啟迪之星、微軟云、Google等 20 多家知名創客空間。不斷強化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爆發式增長,力爭打造國家創新型特色產業集群。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圖1 福州高新區區位圖

      3-1-2 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現狀

      目前,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中的“智慧大腦”二期通過完善物聯感知、搭建能力支撐平臺、構建數據資源池、建設智慧大腦量子安全加密網絡等內容,構建高新區精準、高效、智慧的現代化治理及應用體系。其“數字生態”模塊,展示“七日氣象”等實時數據,為我區生態環境監測提供可視化數據支撐;通過部署熱成像雙光譜攝像機,為我區森林防火、防汛等工作添翼助力。綠華能源(福建)有限公司專注清潔可再生能源、水電與新能源電站開發事業。旗下子公司孚龍光伏有限公司打造漂浮式光伏產品,獲得了 TVU 全球認證,并在國內外多個項目中得到應用;格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省內極少數有“智慧電廠”落地案例的服務商,致力于為電力行業用戶提供全過程的電力數字化轉型服務。

      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正在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系統,優化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設施布局,實現基地綠色便捷交通全覆蓋。加快應用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結構體系,引導裝配式房屋、PC 技術的應用。倡導構建綠色辦公體系,改進存量樓宇的空調、照明系統,減少傳真機、打印機的使用,推行無紙化辦公。通過開設可回收物資源利用回收平臺、垃圾分類大數據管理平臺等,督促工業企業開展垃圾分類,以補貼方式鼓勵企業低價值回收可利用物。

      3-2 福州高新區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分析

      3-2-1 溫室氣體核算方法

      本文綜合采用《2006 年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和《城市溫室氣體核算工具指南》等指南和工具,以福州高新區物理邊界為系統邊界,核算 6 類主要的溫室氣體 ——CO2、CH4、N2O、HFCs、PFCs 和 SF6,涉及園區四種活動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即能源活動、林業和土地利用變化以及廢棄物處理。園區內沒有水泥、石灰、鋼鐵、和氫氟烴等相關工業和農業,因此不考慮工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相關碳排放。園區內暫無電廠,所有電力均外購。能源活動的碳排放 C1 包括區內化石能源燃燒的直接排放和外購電力及熱力的間接排放,計算公式如下: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公式中,J代表12種高新區所用能源,分別為煤、天然氣、生物燃料、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氣、潤滑油、其他石油制品、石油瀝青,以及購入的電力和熱量;Ej表示第j種能源的消費量;aj代表第j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bj代表能源行業第j種能源的CH4排放系數;cj代表第j種能源的N2O的排放系數;21和310分別是IPCC第二次評估中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全球變暖潛能值。

      林業和土地利用變化過程既包括溫室氣體排放,也包括溫室氣體吸收,本方案僅核算福州高新區綠地和濕地的溫室氣體吸收即碳匯量。綠地和濕地的碳埋藏速率分別為2.62kgC/(a·㎡)和168gC(a·㎡)。

      廢棄物處置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處理處置過程,其中生活污染和工業廢物在污水廠集中處理,危險廢物委托園區外有資質單位處理,生活垃圾收集后運送至福州紅廟嶺垃圾焚燒發電廠。廢棄物處理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C2計算如下: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公式中,BOD和TN1為高新區生活污水生化需氧量和氮含量;α表示生活污水CH4排放系數;β表示工業廢水CH4排放系數;COD和TN2為高新區工業污水化學需氧量和氮含量;γ表示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N2O排放系數;S1 和 S2表示危廢和生活垃圾產生量;δ1表示為廢處置CO2排放系數;δ2表示危廢處置CO2排放系數。以上系數均采用城市溫室氣體核算工具2.2的推薦數值。

      5-2-3 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分析

      在 Kaya 模型基礎上進行擴展,從經濟發展、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等發展變化來預測未來 10 年內不同情景下的福州高新區碳排放量: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公式中,E 總為高新區各部門能源消耗總量;Ei為第i種能源消耗量;CO2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量。

      根據福州高新區碳排放現狀、“十四五”規劃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與2025年碳排放達峰、2050年碳中和“雙碳”目標,綜合預測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生活、公用建筑和廢棄物處置部門的碳排放情況,設計4種碳排放情景(表4):既定政策情景、高增長情景、低碳情景和強低碳情景。既定政策情景以福州高新區現行的節能減排政策和“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為基礎;高增長情景假定未來福州高新區經濟發展速度會超過福州高新區“十四五”規劃;低碳情景假定將全面建設綠色低碳園區,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的同時轉變社會發展模式,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強低碳情景的政策內涵是將低碳發展置于絕對優先地位。

      福州市“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到 2025 年,福州市單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強度較 2020 年分別降低 13.5%和 18%。在此基礎上,設定福州高新區在“十四五”期間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在既定政策情景、高增長情景、低碳情景和強低碳情景下能源消耗強度降低 13.5%,碳排放強度分別降低 20%、18%、25% 和 30%。既定政策情景參數設定如下:2025 年常住人口數和 GDP 達到福州高新區“十四五”規劃目標,為 5 萬人和 260 億元。工業部門能源消耗結構根據福州高新區工業部門在“十三五”期間能源消耗變化趨勢設定,煤消耗占比降低9.3%,天然氣消耗占比增加 4%。建筑節能依據中國建筑節能第三階段中節能幅度設定公共建筑節能 65%,居民建筑節能 75%。由于服務業、公共建筑和廢棄物處置的碳排放占比較少,僅設置一種情景?,F代服務業考慮其增加值和節能舉措對其的影響。公建用能考慮未來在編人員增長情況的影響。廢棄物處置相關參數按照國家“十四五”總量控制要求。其余情景參數依據其政策內核和福州高新區發展潛力,在既定政策情景設定參數上波動。各情景參數設置詳見表4: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表2 情景參數設置

      3-2-2 結果與討論

      3-2-2-1 福州高新區碳排放情景分析

      4 種情景下福州高新區碳排放情況如圖2所示。在高增長情景下,到 2025 年,碳排放量翻倍增長至87.95 萬 t,到 2030 年排放碳 107.04 萬 t。既定政策情景下,工業部門預計在 2030 年左右達峰,但由于生活部分用電帶來碳排量的增長,整個經濟社會達峰時間將推遲至 2030 年以后,2025 年碳排放量為 80.43 萬 t,2030 年碳排放量為 90.56 萬 t。低碳情景下,生活用電量仍在增加,但由于工業部門節能減排的深入推進,福州高新區仍能在 2025 年實現碳達峰,碳排放量為 71.58 萬 t。強低碳情景下,福州高新區將在2024 年實現碳達峰,綜合能耗為 24.28 萬 tec,碳排放量為 59.09 萬 t,但此條件較為苛刻。低碳發展情景是福州高新區在實現預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情況下通過更全面、積極的舉措所能達到的碳排放狀態,也相對合理的一種達峰路徑。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圖2 福州高新區碳達峰預測

      如圖3所示,在低碳情景下,福州高新區工業部門在 2025 年碳排放量為 65.31 萬 t,較 2020 年增加23.17萬t,較既定政策情景減排10.93萬t。2025年后,能源增長速率變緩,碳排放量開始減少。到 2025 年,建筑業碳排放量為 4.00 萬 t,較 2020 年增加 0.43 萬 t。服務業碳排放量為0.45萬t。公共建筑碳排放1.82萬t。

      福州高新區關于實踐“綠色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圖3 福州高新區低碳情境下碳達峰路徑

      民生活用電碳排放量為 3.58 萬 t,較 2020 年增加2.32 萬 t;廢棄物處理的碳排放量在 2025 年為 7079 t,其中生活垃圾、危廢、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置分別產生碳排放 5829 t、70 t、537 t、544 t。同時考慮未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效率的提升,假定到 2025 年,垃圾焚燒廠每焚燒 1 t 生活垃圾可發電 560 kW·h。2021—2025 年每年分別減少碳排放 218 t、991 t、1970 t、3002 t 和 4892 t。

      既定政策情景下,福州高新區工業部門碳排放總量也持續增加,2025 年達到 72.43 萬 t,隨后以較慢速率增長,到 2030 年到達 79.11 萬 t。到 2025 年,建筑業碳排放量為 4.31 萬 t,較 2020 年增加 7394 t。居民生活用電分別為 5102.48 萬 kW·h,較 2020 年增量為 4.81 倍,碳排放量為 5.06 萬 t,較 2020 年增加 3.80萬 t。

      高增長情景下,福州高新區需要大量的能耗來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碳排放量達到 76.23 萬 t,較2020 年增加 34.11 萬 t,較既定政策情景多排放 3.81萬 t。到 2030 年,碳排放量達到 109.45 萬 t。到 2025年,建筑業碳排放量為 4.88 萬 t,較 2020 年增加 1.31萬 t。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為 4.49 萬 t,較 2020 年增加3.22 萬 t。

      強低碳情景下,工業部門 2025 年碳排放總量達到 52.31 萬 t,較 2020 年增加 10.18 萬 t,較基準情景減排 20.12 萬 t,碳減排效果明顯。到 2030 年,碳排放量為 47.82 萬 t,較 2025 年削減 8.6%,且碳排放量僅為既定政策情景下 2030 年排放量的 60%。其余部門碳排放量與低碳情景相同。

      3-2-2-2 福州十三五時期低碳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間,福州市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是為目標,深入實施生態市戰略,圍繞環境質量改善、污染物總量削減、生態安全保障三項重點任務,全面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提升、水環境質量提升、土壤環境質量提升、生態安全體系構建、政策機制創新五大系統工程,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優,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綠色低碳發展成績顯著,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

      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深化,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生態底色。“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在GDP總量、人均GDP的分別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10位、第6位的同時,全市單位GDP建設使用地使用面積下降3.3%,土地“含金量”不斷提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完成福州市“三線一單”成果,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守牢生態資源環境底線。嚴格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在全國首創用能權交易,實現第三屆數字峰會碳中和,在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上不斷創新進取。在全國首創將生態云平臺實戰運用于會議全過程的空氣質量保障,第三屆數字峰會活動期間圓滿完成了環境質量保障任務。

      生態環境顏值更高,為高品質城市擦亮生態名片。環境質量指數位居全國前列??諝赓|量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3名、重點城市前10名以內。2020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5%,其中優級天數205天,較2015年提高近42%,“福州藍”成為城市金名片。各項污染物排放強度改善誠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PM2.5濃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閩江、敖江、龍江3條主要流域省考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9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小流域省考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91.7%,較2016年提升近30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8%。城區156條內河治理基本完成,獲評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面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廢棄礦山治理任務。完成造林綠化48.9萬畝,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8.36%,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等稱號。建設環山休閑步道131.3公里、濱水休閑步道680.3公里、大型生態公員15個、串珠式小公園1202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5.4%,相關經驗獲聯合國糧農組織肯定。

      污染防治攻堅更實,為宜居福州升級生態福祉。“藍天、碧水、凈土”三十大保衛戰取得新成效,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出臺《進一步加強散亂污染企業(場所)綜合整治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工作方案》,力求解決百姓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藍天保衛戰方面: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和燃料結構性調整,完成長樂濱海工業區松下片區集中供熱項目建設;全買能完成全市燃煤電廠12臺燃煤機組脫硫、脫硝、除塵設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燃煤小鍋爐淘汰改燃;以化工、工業涂裝、印刷等涉及VOCs行業為重點,實施大氣精準治理減排;率先在全省推進城區房間工地安裝揚塵在線檢測系統,督促在建工地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累計淘汰黃標車5.4萬輛,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實現全市全部供應國VI標準的車用汽油和車用柴油,實施國III柴油車與國I汽油車限行和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完成非道路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

      碧水保衛戰方面:深入實施碧水攻堅“三鞏固”行動計劃,全賣你推行河(湖)長制;試點開展閩江干流、大樟溪入河排放口排查整治,推動龍江流域綜合政治;通過“卷地毯”方式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實施“一體化”指揮作戰,再現沿河“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生態福利;有力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東張、山仔水庫藻類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完成20個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完成全市36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劃定;全面完成1115個入??谂盼叟挪?。

      凈土保衛戰方面:建立全是污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全面完成360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全市51家市級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并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重點監管企業周邊土壤監督性檢測,系統梳理閩清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試點示范經驗,建立省級示范點1000畝任務,全市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

      環境設施更加完善,為城市實力躍升壓實保障。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建成投運一批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紅嶺廟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初具規模,建成紅廟嶺危險廢物處置場,全市危廢處置能力達到26.7萬噸/年,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9.3%,城市固廢危廢處置能力全面提升。共建成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547公里,實現130多個鄉鎮污水處理圈覆蓋。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任務,全市1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已穩定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閩江、敖江、龍江流域沿岸1公里范圍內的37個鄉鎮均已通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或納管進入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8.新建改造三格化糞池32145戶,完成1652個行政村污水治理?;窘⑷?975個行政村“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一體化處置體系,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垃圾分類排名進入全國前十,成為全國9個免檢城市之一。

      生態文明建設提檔,為兩山轉化實踐引領擔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出臺《福州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8-2025年)》,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面完成生態文明試驗區24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福州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等4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2020年國家發改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措施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全國推廣。在全省率先完成《閩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控制詳細規劃(2018-2020年)》,先行探索開展兼具“山海”特色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工作,研究構建了涵蓋六大生態系統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永泰商品林贖買、閩清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連江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試點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經驗被省里采納,其中商品林贖買改革經驗被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刊登推廣。

      環境治理能力加強,為落實趕超提高保護水平。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垂管后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福州市關于推進排污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福州市貫徹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方案》。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技術報告榮獲國家一等獎。建成全國領先的空氣超級站、全國首套海漂垃圾網絡監管系統、敖江塘坂水源地富營化研究工作站、土壤污染防治實驗室等,初步形成陸??战y籌的環境監測網絡,成為全國第三個建成空氣超級站的省會城市。依托福州市環境網格化監管平臺和生態環境資源中心(一期)初步實現環保網格化、信息化精準監管。開展閩江口污染詳查、羅源灣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揮發性有機物和顆粒物協同控制技術研究、閩江溶解氧變化規律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建立福州特色的預警觸發機制,開展羅源灣—三都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組織開展“清水藍天”、“綠盾2020”、“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等專項執法行動。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2544件信訪件全部實現辦結銷號。在全省率先完成33個行業1772個固定污染源的清理整頓,登記發放排污許可證7300余本,排污權交易規模和市場活躍度位居全省首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100%,醫療廢物廢水處置率監管圈覆蓋。建立實施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融安2019核應急演習工作得到全省應急辦通報表揚。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書考核連續4年考核位于優秀檔次,排名全省前三名。

      3-2-2-3 福州高新區低碳發展關鍵措施

      結合情景分析結果,未來福州高新區碳達峰關鍵措施包括:

      (1)持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可以在實現園區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有效減排溫室氣體 。盡管福州高新區一直在提升產業層級,但目前小微企業、孵化企業比例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成長期,定位的幾大主導產業總體缺乏重大項目、龍頭項目的支撐。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的主導產業,是切實推進高新區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不二選擇。同時,推進生產流程低碳重塑,重點圍繞園區化工行業減污降碳需求,著力引導企業實現低碳燃料與原料替代、過程智能調控、余熱余能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生產流程低碳重塑,突破一批流程再造關鍵技術,持續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加快推進化工行業綠色轉型。

      (2)加速能源結構優化。“十三五”時期福州高新區煤炭消耗一直在下降,清潔能源比例不斷提升,但仍有改進空間。未來在嚴格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同時,需加速能源結構低碳化。探索使用電力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直接利用,提高電氣化程度。推動天然氣在工業燃料、民用等領域應用,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完善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提高基礎設施效率。加強廢物資源利用,如將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和污泥回用于能源設施,減少能源消耗。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開發應用,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極力壓減煤炭消費總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直至完全淘汰煤炭使用。

      (3)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隨著福州高新區的經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未來會急劇增長,城市化帶來的生活相關碳排放會快速增加。高新區應繼續廣泛宣傳低碳發展理念和政策,推動綠色低碳教育,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廣低碳產品服務,擴大綠色消費需求,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提高政府綠色采購規模。

      (4)增加藍綠碳匯。完善綠地生態系統,推進生態公園建設,增強城市綠地碳匯能力。保護修復濕地碳庫,進一步提高城區濕地的固碳能力。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本文以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分析了福州高新區溫室氣體排情況,構建 Kaya 模型預測了福州高新區 2021—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探尋福州高新區碳達峰的關鍵部門和實現路徑。

      (1)2016—2020 年,碳排放總量從 32.88 萬 t 增加至 43.78 萬 t,碳排放強度從 0.47 t/ 萬元降至 0.36 t/萬元。工業部門為園區碳排放量的主要貢獻者,碳排放量從 34.89 萬 t 增加到 42.13 萬 t,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從 1.02 t/ 萬元降到 0.70 t/ 萬元。隨著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推進,非工業部門增長較為明顯,尤其是生活用能碳排放已占園區碳排放的 10%。

      (2)通過情景分析,低碳發展情景是福州高新區在實現預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情況下通過更全面、積極的舉措所能達到的碳排放狀態,也是相對合理的一種達峰路徑。在此情景下,福州高新區能源消費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生活和公用建筑供熱設施全面煤改氣,居民節能器具逐步更新,到 2025 年綜合能源消耗量為 30.39 萬 tce,碳排放量為 71.58 萬 t,碳排放強度降至 0.27 t/ 萬元。

      4-2 政策建議

      為進一步推動福州工業園區低碳發展,充分發揮園區在福州區域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中的關鍵作用,基于福州高新區的案例研究,提出工業園區低碳發展政策建議如下:

      (1)完善工業園區現有的能源統計系統。工業園區中工業部門是能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部門,但是非工業部門(如居民生活以及公共建筑的能耗)溫室氣體排放也隨著園區城市化進程中貢獻越來越大?,F有能源統計系統一般僅涵蓋規上工業企業,相應地工業園區溫室氣體僅核算規上工業的能源排放活動,從而會大大低估園區的碳排放。因此,工業園區需要完善能源統計系統,盡可能涵蓋工業、建筑、第三產業、生活、公共建筑等部門絕大部分能源活動。園區能源雙控目標應該針對整個園區設定,而不僅僅考核規上工業能耗。

      (2)建立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及數據庫。目前,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核算存在核算范圍不統一、核算方法不一致以及排放因子選取不規范等問題,建立統一的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可為園區科學制定低碳發展戰略奠定良好的基礎 。建議核算的地理范圍為園區的行政區劃范圍,排放源應該盡可能全地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廢棄物處理和土地利用變化等,核算的溫室氣體種類應包括 CO2、CH4、N2O、HFCs、PFCs 以 及 SF6 六 大 類。 排 放因子可由園區或企業測算,亦可采用一些權威方法和指南中的缺省值。依托當前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低碳工業示范園區和綠色發展示范園區等創建工作為抓手,推進工業園區碳排放核算和清單編制,構建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為工業園區的低碳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尤其是要逐步將省級及省級以下工業園區的碳排放核算納入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相較于國家級工業園區,這些園區數量眾多,產業層級落后,能耗較高,更加迫切需要低碳發展轉型。

      (3)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納入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工業園區一般均為所在地區的經濟增長引擎,尤其是面對目前復雜經濟形勢,園區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壓力巨大,招商引資難度加大,園區政策優勢逐漸減弱。然而,工業園區要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為契機,順應宏觀經濟調控的變化和要求,識別發展短板,破解制約低碳發展的瓶頸問題,將低碳發展要求全面融入園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切實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杜絕防范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放緩產業轉型升級。

      (4)充分挖掘能源及環境基礎設施的減排潛力。工業園區內部清潔高效的基礎能源設施(電廠等)是園區低碳發展重點突破口,強化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的提效升級及基礎設施間的共生鏈接 。能源基礎設施服務年限較長,具有鎖定效應,需要長遠布局謀劃。同時園區外的基礎能源設施(供電)和環境基礎設施(固體廢物處理一般在區外)也會極大影響園區的低碳發展績效,尤其是未來園區碳達峰后的脫碳過程中,園區外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非常關鍵,需要區域統籌規劃。

      福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

      2022年6月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裸男gv网站|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亚洲精品在线电影|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