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7月19日電 (葉青卿)“母親學歷、家庭收入、青少年與父母討論網絡內容的頻率、與父母的親密程度、父母干預上網活動的頻率,對青少年網絡素養有顯著影響。”19日,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在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海峽兩岸青少年網絡素養建設論壇上分析了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作主旨演講。人民網攝
方增泉介紹,基于認知行為理論,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課題組把青少年網絡素養分為六個維度: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能力、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能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能力、網絡價值認知和行為能力。影響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因素(自變量)具體分為個人屬性、家庭屬性和學校屬性三種類型。
其中,家庭屬性影響因素分析回歸模型顯示:母親學歷越高的青少年網絡素養水平顯著越高;青少年與父母討論網絡內容的頻率越高,網絡素養水平顯著越高;青少年與父母的親密程度越高,網絡素養也顯著越高;父母干預上網活動越頻繁,青少年網絡素養越低。
隨著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施行,家庭教育被正式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法治化管理軌道。從此,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方增泉認為:“在眾多普通家庭中存在一些教育盲區,親子關系或養育子女方面還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偏差,需要多部門聯動,提升家庭教育整體水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該如何實施家庭網絡素養教育計劃,構建良好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
方增泉建議,在網絡素養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長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水平,如管理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增強對網絡信息的分析鑒別能力、客觀認識網絡的利與弊,不能在孩子與自己使用網絡時區別對待,要學會換位思考,認識到孩子上網的原因和需求,合理引導。
方增泉認為,家長要注重溝通,構建良好家庭氛圍,引導孩子安全上網、文明上網,鑒別網絡信息,正確參與網絡互動。家長需要有效介入,適度干預孩子上網行為,關注孩子的網絡體驗,及時抓住對孩子進行網絡素養教育的機會,幫助孩子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和價值。
此外,方增泉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建設網絡素養家長課堂或學校。如,政府牽頭開辦網絡素養教育培訓班,幫助家長指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著重培養孩子的鑒別力;大中小學舉辦線上網絡素養教育講座和研討會,為學生家長提供討論與分享如何指導孩子使用互聯網的在線交流平臺;高校與社會科研機構等共同開發定制家長網絡素養教育課程與指導手冊;政府與企業深度合作,鼓勵互聯網信息供應商開發并推廣綠色家庭上網系統,幫助特定年齡群體過濾不良信息等。
“在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中,家庭保護是第一道防線。”方增泉說,數字時代,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臺灣青年李偉國:大陸的發展機遇是世界級的,2023-07-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