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現場 主辦方供圖
東南網9月15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昨晚,在福建平潭國際旅游島舉辦的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表彰結果公布,來自河北科技大學青年導演李家和的作品《地兒》,在本屆 IM 兩岸青年影展綻放異彩,獲頒最高榮譽“麒麟最佳影片”。
王小帥、謝飛、馬可·穆勒、徐小明(中國臺灣)、陳玲珍(中國臺灣)、李睿珺、耿軍、阿美等知名導演、編劇、出品人,陳妍希(中國臺灣)、鄧恩熙、吳可熙(中國臺灣)、馬蘇、李夢等知名演員,以及胡德夫(中國臺灣)、低苦艾等著名歌手、音樂人一起出席表彰大會,共同揭曉“麒麟表彰”單元及各項榮譽。
本屆影展共收到來自全球331所高校共1849部作品,征片數量創下三屆之最,其中88.6%的主創群體為95后新生代電影人。本屆50部入圍作品中,共有15部來自寶島臺灣,共有十多位臺灣青年創作人來到影展現場,成為三屆以來第一次有臺灣青年創作者大規模地線下深度參與IM。9月13日,國臺辦新任發言人陳斌華在國務院臺辦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中,高度評價了正在舉辦的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對于兩岸文化交流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IM倡導青年創作人以影像為手段,呈現多元時代下社會發展的真誠表達,持續致力于讓更多青年創作者被“看見”。在影展舉辦期間,主競賽單元入圍作品走進影院進行公開展映,共有27部入圍作品是導演首作;包括往屆獲獎導演隋淑芬、楊娟、張雨杉等也參與返場談,與廣大觀眾和媒體交流創作成長的心路歷程。
本屆IM還搭建起青年創作者與產業對接的橋梁。從第二屆開始的“生生不息”訓練營已升級為“生生不息”成長計劃,首次增加提案大會版塊。入圍的11個“進行中”項目在接受多位業界導師全方位指導后,直面來自華夏影視、華策影視、橫店影視、阿里影業、B站、抖音等電影制作發行機構組成的決策人團隊,多家機構為心儀項目設立扶持獎項,其中,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姜柏廷《小徑分岔的花園》獲得生生不息成長計劃 IM 優選提案,實現青年創作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前兩屆入圍的百位青年創作者,如今已在國際上斬獲400多個獎項,青年創作者的面孔與作品,正透過IM收獲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青年創作者姜柏廷說:“對于一個作品來說,給它第一次肯定的地方太重要了”。她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在IM放映,觀眾一起同歡笑共淚水的情景,因此想和每一位創作者許下約定——來年再次相聚平潭,相會在IM。
創作訓練營 主辦方供圖
第二次來到IM的李睿珺導演坦言,正是當年第一次的影展經歷改變了自己的創作理念,開始不再拘泥于資金和設備條件,而是專注于創作上的打磨。當那部用DV拍攝、家人當演員的作品意外收到柏林電影節邀請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才真正建立起莫大的信心:所以電影節是真的能給年輕人機會,希望你們加油。
徐小明導演說,電影其實就是不斷嘗試,不斷在失敗中重新站起。只有這樣才會知道你做電影的意義,才會有新的力量從這里產生。而以專業建設為年輕人的成長保駕護航,也正是IM兩岸青年影展一直以來的堅持。
對此,豆瓣最“大牌”影評人、資深追劇達人謝飛導演表示,用短片來培養青年導演一直是非常好的方法,相比自己當年直到畢業才能9人合拍一部短片,現在的年輕人有技術的支持,還有IM影展這樣的平臺,“你們很幸運!”
臺灣青年影人已成為IM一股不容忽視的優秀力量,對比前兩屆“云見面”的限制,兩岸青年影視人才的線下交流無疑是打破隔閡、消彌歧見、增進感情的最佳溝通方式。
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就以一部《帶媽媽出去玩》獲獎的臺灣導演隋淑芬,這次是第一次來到影展現場。她一直都記得當初獲獎時,王小帥導演對她的鼓勵:青年電影人不只是年輕的學子,而是永遠對電影保持熱情和信念的人。正是在這樣的激勵下,她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又一部作品,希望明年能帶著新作再來這里和大家見面。
據介紹,本屆IM扶持資金合計約280萬元人民幣,主競賽“麒麟表彰”單元最佳影片獎金為30萬元人民幣,是全球短片類影展中的“頂配”。
左起:陳妍希、李家和、王小帥 主辦方供圖
作為一個并非來自專業影視院校的獲獎導演,李家和的《地兒》是用5000元預算拍出來的,他坦言,今天這個獎項將給自己未來的長片計劃帶來莫大的資金支持。
王小帥導演領銜的IM評審委員會一直都在關注青年創作者的成長。在他看來,當年輕人勇敢表達、無懼別人目光的時候,那么這一點點堅持的微光會變成最獨特的風景,“拍電影也是如此,當有一個念頭觸動了你,抓住它,勇敢熱情地迎接它,不要猶豫。當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你拍的東西一定會了不起。我也還年輕,我們一起努力!”
責任編輯:肖舒